絲滑、柔順、細膩、香醇,巧克力的香甜或苦澀總是令人沉醉其中。作為廣大消費者極為喜愛的甜食,巧克力一直占據著甜食市場的大份額。近幾年,起步較晚的國內巧克力市場也出現(xiàn)了快速的發(fā)展,伴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節(jié)日消費的火爆,巧克力的銷售規(guī)模年年攀升,各家產商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爭取消費者們的青睞,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。
然而,從世界范圍來看,產品價格越來越不是巧克力行業(yè)的競爭熱點,原料優(yōu)化、口感開發(fā)、品牌經營成為了新的發(fā)展趨勢。我們不禁要問,是什么因素在巧克力的原料優(yōu)化、口感開發(fā)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?
答案就是粒度控制,這是獲得味道濃郁、口感柔順平滑的巧克力的重要關鍵。如果粗顆粒太多,巧克力嘗起來有沙礫感。如果細顆粒太多,口感則太粘太軟。此外粒度還對關鍵原料可可漿的流動性、巧克力成品的融化溫度有很大的影響。精確的粒度控制不僅能將巧克力的美味提升幾個檔次,還能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。
因此,在實際的生產中,絕大多數廠商選擇了高性能的分析儀器——激光粒度分布儀來幫助他們指導生產。
不同種類的巧克力的顆粒大小
將可可漿與可可脂或其他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,可以制成不同類型的巧克力,常見的有黑巧克力、白巧克力、牛奶巧克力等,表1展示了它們之間成分的差別。
表1:不同類型的巧克力中的主要成分
我們使用丹東百特生產的激光粒度分布儀Bettersize 2600檢測來自同一的不同種類巧克力的粒度分布,所得平均粒徑(D50)的大小順序為:牛奶巧克力 > 黑巧克力 > 白巧克力。
這些巧克力盡管種類不同,但都顯示了近似多峰的粒度分布曲線,這是因為巧克力含有多種成分,不同成分間的顆粒大小有差異,導致混合后的曲線分布較寬,近似多峰。
如圖1所示,牛奶巧克力含有更高比例的20 μm左右的粗顆粒,而白巧克力含有更高比例的5 μm左右的細顆粒。這些粒度分布的顯著差異反映了巧克力由于種類、所含成分不同(如白巧克力不含可可粉,黑巧克力不含乳粉等)而帶來的不同表征性質。
圖1:同一品牌的牛奶巧克力、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粒度分布
不同國家的牛奶巧克力的顆粒大小
除了因種類、所含成分不同而導致的巧克力粒度變化,同一種類但銷售于不同國家的巧克力之間是否也存在粒度的差異呢?
答案是肯定的。因為巧克力的生產并沒有統(tǒng)一性的標準,這勢必帶來諸如粒度分布或實際成分比例等地區(qū)性差異。而且,為了迎合當地消費者的口感偏好或甜度傾向,在不同國家出售的巧克力很有可能具有本土化的特性,例如更高或更低的口內融化溫度、粗糙或細膩的口感等消費偏好。
在下面的實驗中,我們使用Bettersize 2600分析了在5個國家銷售的牛奶巧克力(來源于不同品牌),以研究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對于巧克力口感和風味的地區(qū)性偏好和差異。事實上,研究這種區(qū)域性差異,可以反過來指導巧克力生產商去制造更受當地歡迎、特定風味的巧克力和更明確地控制粒度。
圖2:不同國家的牛奶巧克力粒度分布的比較——累積分布曲線
圖3:不同國家的牛奶巧克力粒度分布的比較——區(qū)間分布曲線
從圖2和圖3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分布曲線存在較大差異,平均粒徑的大小順序為中國 > 瑞士 > 美國 > 英國 > 比利時。
表2是這些分布曲線的典型粒徑值(D10、D50和D90),顯示了相同的粒度趨勢。由表2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比利時的牛奶巧克力的D50小,僅為4.946 μm,經過實際測試,這幾種巧克力之中,比利時巧克力入口時的綿密與香醇口感確實更勝*,這也驗證了正是由于在巧克力制作技術上高超的控制技藝,使得比利時巧克力一直處于重要地位。
表2:不同國家的牛奶巧克力粒度分布的典型粒徑值
結論
本文中,Bettersize 2600被證明可用于監(jiān)控巧克力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指標——粒度分布的變化,以幫助廠商制造更有吸引力、更高品質的巧克力。